Skip to main content
  1. Docs/

redis

·19 mins· ·
Owl Dawn
Author
Owl Dawn
Table of Contents

Redis_note
#

6.0.9 版本源码

数据结构
#

SDS
#

定义结构:

struct __attribute__ ((__packed__)) sdshdr64 {
    uint64_t len; /* used 已使用的字节长度 */
    uint64_t alloc; /* excluding the header and null terminator *///不包括头部和'\0'截止符
    unsigned char flags; /* 3 lsb of type, 5 unused bits */ //只有前3位被使用,用作标志SDS_TYPE_64 或 32 或 16 等等
    char buf[];
};

//部分语言技巧
typedef char *sds;
#define SDS_HDR(T,s) ((struct sdshdr##T *)((s)-(sizeof(struct sdshdr##T))))		// 将char*转换为 sdshdr 结构,函数传参使用 char*,在函数内部通过这个宏转换为 sdshdr
// T 为8,16,32,64的选择
unsigned char flags = s[-1]; // 可以取出 flag

字符串扩展内存不够时,分配策略:

修改长度后,如果长度 len 小于 1M,将分配相同 len 的未使用空间,否则分配1M的未使用空间

#define SDS_MAX_PREALLOC (1024*1024)
newlen = (len+addlen);
if (newlen < SDS_MAX_PREALLOC)
    newlen *= 2;
else
    newlen += SDS_MAX_PREALLOC;

缩短字符串后不会释放空间。

链表
#

结构定义:

typedef struct listNode {
    struct listNode *prev;
    struct listNode *next;
    void *value;
} listNode;

typedef struct listIter {                // 迭代器
    listNode *next;                      // 当前迭代到的节点
    int direction;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 迭代方向
} listIter;

typedef struct list {
    listNode *head;
    listNode *tail;
    void *(*dup)(void *ptr);              // 节点值复制函数
    void (*free)(void *ptr);              // 节点值释放函数
    int (*match)(void *ptr, void *key);   // 节点值对比函数
    unsigned long len;                    // 节点数量
} list;

字典
#

哈希表结构定义:

/* This is our hash table structure. Every dictionary has two of this as we
 * implement incremental rehashing, for the old to the new table. */
typedef struct dictht {
    dictEntry **table;                  // 哈希表数组
    unsigned long size;                 // 哈希表大小
    unsigned long sizemask;             // 哈希表掩码,用于计算索引值,为 size - 1
    unsigned long used;                 // 该哈希表已有节点的数量
} dictht;

每个字典都使用两个哈希表,从而实现渐进式 rehash

哈希表节点

typedef struct dictEntry {              // 哈希表节点
    void *key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 键
    union {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 值
        void *val;
        uint64_t u64;
        int64_t s64;
        double d;
    } v;
    struct dictEntry *next;      // 指向下一个哈希表节点,形成链表
} dictEntry;

字典结构定义:

typedef struct dict {
    dictType *type;             // 类型特定函数
    void *privdata;             // 私有数据
    dictht ht[2];               // 哈希表
    long rehashidx;     /* rehash索引,rehash不在进行时为-1 */
    unsigned long iterators; /* 目前正在运行的安全迭代器的数量 */
} dict;

typedef struct dictType {          // 字典类型特定函数
    uint64_t (*hashFunction)(const void *key);          // 计算哈希值的函数
    void *(*keyDup)(void *privdata, const void *key);   // 复制键的函数
    void *(*valDup)(void *privdata, const void *obj);   // 复制值的函数
    int (*keyCompare)(void *privdata, const void *key1, const void *key2);  // 对比键的函数
    void (*keyDestructor)(void *privdata, void *key);   // 销毁键的函数
    void (*valDestructor)(void *privdata, void *obj);   // 销毁值的函数
} dictType;

ht[1]哈希表只会在ht[0]哈希表进行 rehash 时使用

迭代器结构:

/* If safe is set to 1 this is a safe iterator, that means, you can call
 * dictAdd, dictFind, and other functions against the dictionary even while
 * iterating. Otherwise it is a non safe iterator, and only dictNext()
 * should be called while iterating. */
typedef struct dictIterator {
    dict *d;
    long index;
    int table, safe;
    dictEntry *entry, *nextEntry;
    /* unsafe iterator fingerprint for misuse detection. */
    long long fingerprint;
} dictIterator;

语言技巧

#define dictSetVal(d, entry, _val_) do { \
    if ((d)->type->valDup) \
        (entry)->v.val = (d)->type->valDup((d)->privdata, _val_); \
    else \
        (entry)->v.val = (_val_); \
} while(0)
// 使用 do{}while(0) 避免宏替换后代码被展开

哈希算法

hash = dictHashKey(d,key);
idx = hash & d->ht[table].sizemask;  // 相当于 hash % size,将 hash 分布到 size 大小

rehash

  1. ht[1]分配空间
    • 扩展:大小为第一个大于等于 ht[0].used * 2的 2 的 n 次幂
    • 收缩:大小为第一个大于等于 ht[0].used的 2 的 n 次幂
  2. ht[0]包含的键值对 rehash 到 ht[1]上(重新计算哈希值与索引值)
  3. 释放ht[0],将ht[1]设置为ht[0],并在ht[1]新建一个空的哈希表

渐进式rehash

rehashidx设置为0,表示 rehash 开始

每次对字典执行操作时,程序会顺带将ht[0]rehashidx上的键值对 rehash 到ht[1],完成后+1

在 rehash 期间,每次对字典执行添加、删除、查找或者更新操作时,都会执行一次渐进式 rehash。采用渐进式 rehash 会导致字典中的数据分散在两个 dictht 上,因此对字典的查找操作也需要到对应的 dictht 去执行。例如查找某个键,程序会先在ht[0]中查找,如果找不到,就再去ht[1]中查找。

整数集合
#

当一个集合只包含整数值元素,且这个集合的元素数目不多时,就会使用整数集合作为集合键的底层实现

结构定义:

typedef struct intset {
    uint32_t encoding;  // 编码方式
    uint32_t length;    // 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
    int8_t contents[];  // 保存元素的数组,真正类型取决于 encoding 的值
} intset;

升级:

如 当向一个底层为 int16_t 数组的整数集合添加一个 int64_t 类型的整数值时,整数集合已有的所有元素都会转型为 int64_t 。

  1. 重新分配空间
  2. 转换旧元素类型,放在正确位置上
  3. 添加新元素

不支持降级

压缩列表
#

储存结构:

<zlbytes> <zltail> <zllen> <entry> <entry> ... <entry> <zlend>

属性
zlbytes uint32_t 记录整个压缩列表占用字节数
zltail uint32_t 记录压缩列表尾节点距离压缩列表起始地址有多少字节
zllen uint16_t 记录压缩列表包含的节点数量
When there are more than 2^16-2 entries, this value is set to 2^16-1 and we need to traverse the entire list to know how many items it holds.
entry 节点
zlend 特殊值 0xFF 标记压缩列表的末端

entry:

<prevlen> <encoding> <entry-data>

prevlen:

记录压缩列表前一个节点长度

见书

连锁更新

由于在插入长节点,使prevlen增加长度,从而引发的连锁更新

删除节点也会引发连锁更新

QuickList
#

结构定义

typedef struct quicklist {
    quicklistNode *head;
    quicklistNode *tail;
    //ziplist中的entry节点计数器
    unsigned long count;        /* total count of all entries in all ziplists */
    //quicklist的quicklistNode节点计数器
    unsigned long len;          /* number of quicklistNodes */
    // 保存ziplist的大小,配置文件设定,占16bits
    int fill : QL_FILL_BITS;              /* fill factor for individual nodes */
    //保存压缩程度值,配置文件设定,占16bits,0表示不压缩
    unsigned int compress : QL_COMP_BITS; /* depth of end nodes not to compress;0=off */
    unsigned int bookmark_count: QL_BM_BITS;
    quicklistBookmark bookmarks[];
} quicklist;

quicklist节点结构

typedef struct quicklistNode {
    struct quicklistNode *prev;
    struct quicklistNode *next;
    //不设置压缩数据参数recompress时指向一个ziplist结构
    //设置压缩数据参数recompress指向quicklistLZF结构
    unsigned char *zl;
    //压缩列表ziplist的总长度
    unsigned int sz;             /* ziplist size in bytes */
    //ziplist中包的节点数,占16 bits长度
    unsigned int count : 16;     /* count of items in ziplist */
    //表示是否采用了LZF压缩算法压缩quicklist节点,1表示压缩过,2表示没压缩,占2 bits长度
    unsigned int encoding : 2;   /* RAW==1 or LZF==2 */
    //表示一个quicklistNode节点是否采用ziplist结构保存数据,2表示压缩了,1表示没压缩,默认是2,占2bits长度
    unsigned int container : 2;  /* NONE==1 or ZIPLIST==2 */
    //标记quicklist节点的ziplist之前是否被解压缩过,占1bit长度
    //如果recompress为1,则等待被再次压缩
    unsigned int recompress : 1; /* was this node previous compressed? */
    //测试时使用
    unsigned int attempted_compress : 1; /* node can't compress; too small */
    //额外扩展位,占10bits长度
    unsigned int extra : 10; /* more bits to steal for future usage */
} quicklistNode;

压缩过的ziplist结构—quicklistLZF

typedef struct quicklistLZF {
    //表示被LZF算法压缩后的ziplist的大小
    unsigned int sz; /* LZF size in bytes*/
    //保存压缩后的ziplist的数组,柔性数组
    char compressed[];
} quicklistLZF;

管理ziplist信息的结构quicklistEntry

//管理quicklist中quicklistNode节点中ziplist信息的结构
typedef struct quicklistEntry {
    const quicklist *quicklist;   //指向所属的quicklist的指针
    quicklistNode *node;          //指向所属的quicklistNode节点的指针
    unsigned char *zi;            //指向当前ziplist结构的指针
    unsigned char *value;         //指向当前ziplist结构的字符串vlaue成员
    long long longval;            //指向当前ziplist结构的整数value成员
    unsigned int sz;              //保存当前ziplist结构的字节数大小
    int offset;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//保存相对ziplist的偏移量
} quicklistEntry;

迭代器

//quicklist的迭代器结构
typedef struct quicklistIter {
    const quicklist *quicklist;   //指向所属的quicklist的指针
    quicklistNode *current;       //指向当前迭代的quicklist节点的指针
    unsigned char *zi;            //指向当前quicklist节点中迭代的ziplist
    long offset;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//当前ziplist结构中的偏移量      /* offset in current ziplist */
    int direction;                //迭代方向
} quicklistIter;

压缩深度

quicklist 默认的压缩深度是 0,也就是不压缩。压缩的实际深度由配置参数list-compress-depth决定。

为了支持快速的 push/pop 操作,quicklist 的首尾两个 ziplist 不压缩,此时深度就是 1。

如果深度为 2,就表示 quicklist 的首尾第一个 ziplist 以及首尾第二个 ziplist 都不压缩。

插入

以选择在头部或者尾部进行插入( quicklistPushHeadquicklistPushTail ),而不管是在头部还是尾部插入数据,都包含两种情况:

  • 如果头节点(或尾节点)上ziplist大小没有超过限制(即 _quicklistNodeAllowInsert 返回1),那么新数据被直接插入到ziplist中(调用ziplistPush)。
  • 如果头节点(或尾节点)上ziplist太大了,那么新创建一个quicklistNode节点(对应地也会新创建一个ziplist),然后把这个新创建的节点插入到 quicklist 双向链表中。

也可以从任意指定的位置插入。quicklistInsertAfterquicklistInsertBefore就是分别在指定位置后面和前面插入数据项。这种在任意指定位置插入数据的操作,要比在头部和尾部的进行插入要复杂一些。

  • 当插入位置所在的ziplist大小没有超过限制时,直接插入到ziplist中就好了;
  • 当插入位置所在的ziplist大小超过了限制,但插入的位置位于ziplist两端,并且相邻的quicklist链表节点的ziplist大小没有超过限制,那么就转而插入到相邻的那个quicklist链表节点的ziplist中;
  • 当插入位置所在的ziplist大小超过了限制,但插入的位置位于ziplist两端,并且相邻的quicklist链表节点的ziplist大小也超过限制,这时需要新创建一个quicklist链表节点插入。
  • 对于插入位置所在的ziplist大小超过了限制的其它情况(主要对应于在ziplist中间插入数据的情况),则需要把当前ziplist分裂为两个节点,然后再其中一个节点上插入数据。

对象
#

结构定义

#define LRU_BITS 24
typedef struct redisObject {
    unsigned type:4;
    unsigned encoding:4;
    unsigned lru:LRU_BITS; /* LRU time (relative to global lru_clock) or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* LFU data (least significant 8 bits frequency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* and most significant 16 bits access time). */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 最后一次被命令访问时间
    int refcount;          // 引用计数
    void *ptr;             // 指向底层实现数据结构
} robj;

字符串对象
#

  • int

  • raw

  • embstr 只读 任何修改命令都将其转为raw

    调用一次内存分配函数创建 redisObject 结构和 sdshdr 结构,只需一次内存分配次数和一次内存释放次数。

    只读,任何修改命令将转换为 raw

列表对象
#

redis3.2之后使用 quicklist 代替了 ziplist 和 linkedlist

哈希对象
#

  • ziplist

    同一键值对的两个节点紧挨在一起,键在前,值在后,不同键值对按添加顺序排列

  • hashtable

    对象的每个键值对都是用一个字典键值对来保存,每个键和每个值都是一个字符串对象

集合对象
#

只存储不重复元素,无序方式,而列表对象可存储重复元素,先后顺序

  • intset

    当集合中的元素都是整数且元素个数小于set-maxintset-entries配置(默认512个)时,Redis会选用intset来作为集合的内部实现,从而减少内存的使用。

  • hashtable

有序集合对象
#

相比于集合类型多了一个排序属性 score(分值)

  • ziplist

  • skiplist

    同时使用跳跃表和字典实现,字典根据键找分值快,跳跃表根据分值找键快

数据库
#

服务区每个数据库都有 redisDb 结构表示,dict 字典保存着数据库的所以键值对,每个键为字符串对象,值为任意Redis对象

过期键删除策略
#

  • 定时删除:

    在设置键的过期时间的同时,创建一个定时器(timer),让定时器在键的过期时间来临时,立即对执行对键的删除操作。 定时删除策略对内存较为友好,但是对CPU不友好

  • 惰性删除:

    放任键过期不管,每次从键空间中取得键时,都检查取得的键是否过期,如果过期就删除该键,没有过期就返回该键。

    对CPU较为友好,对内存较为不友好。如果数据库中有很多的过期键,但是却永远不会被访问到,那么这可以看做是一种内存泄露。比如日志文件

  • 定期删除:

    每隔一段时间对数据库进行一次检查,删除过期键。折中

==Redis 采用惰性删除 + 定期删除==。采用定期删除和惰性删除,仍然会有部分过期键没有被清除,所以需要用到内存淘汰机制。

内存淘汰机制
#

  • volatile-LRU

    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

  • LFU

  • volatile-random

    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

  • volatile-TTL

    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挑选将要过期的数据淘汰

  • allkeys-LRU

    从数据集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

  • no-enviction

    禁止驱逐数据

RDB
#

记录的是某一时刻的数据,而不是操作

子线程写入 + 启动时自动载入

  • 将某个时间点的所有数据都存放到硬盘上。
  • 可以将快照复制到其它服务器从而创建具有相同数据的服务器副本。
  • 如果系统发生故障,将会丢失最后一次创建快照之后的数据。
  • 如果数据量很大,保存快照的时间会很长。

SAVE 命令与 BGSAVE 命令用于生成 RDB 文件

保存时,过期键不会保存入新创建的RDB文件中

  • 主服务器模式:启动载入时过期键会被忽略
  • 从服务器模式:所有键都会载入,从服务器数据会被清空

服务器启动时自动载入RDB文件。服务器优先使用AOF文件还原数据库状态,AOF关闭时才使用RDB

服务器载入RDB文件期间处于阻塞状态

AOF
#

过期键被删除时AOF文件追加一条DEL命令

过期键不会保存到重写的AOF文件中

复制模式下,主服务器删除一个过期键,则同时通知从服务器删除,向从服务器发送DEL命令。

访问主服务器的过期键,会被删除,访问从服务器的过期键,能够访问

服务器appendfsync的值直接决定AOF持久化功能的效率和安全性

  • Always:同步写回,每个写命令执行完立马同步将日志写回磁盘,最慢
  • Everysec:每秒写回,只是先把日志写到 AOF 文件的内存缓冲区,每隔一秒把缓冲区中的内容写入磁盘;
  • No:操作系统控制的写回:每个写命令执行完,只是先把日志写到 AOF 文件的内存缓冲区,由操作系统决定何时将缓冲区内容写回磁盘。性能最好,但是丢失数据多

AOF重写

原理:首先从数据库读取现有键值,用一条命令记录键值,代替之前的多条冗余命令

使用==子进程==而非线程,这样重写期间,服务器进程(父进程)可以继续处理命令

完成后向父进程发送信号,将AOF重写缓冲区的内容写入新AOF缓冲区并替换

事件
#

文件事件

服务器通过套接字与客户端或者其它服务器进行通信,文件事件就是对套接字操作的抽象。

Redis 基于 Reactor 模式开发了自己的网络事件处理器,使用 I/O 多路复用程序来同时监听多个套接字,并将到达的事件传送给文件事件分派器,分派器会根据套接字产生的事件类型调用相应的事件处理器。

时间事件

所有时间事件都放在一个无序列表

  • 定时事件
  • 周期事件

对时间事件与文件事件的处理都是同步、有序、原子地执行,事件间不会抢占

集群
#

CLUSTER MEET <ip> <port> 让 node 节点与 ip 和 port 指定的节点进行握手,握手成功时将指定的节点添加进当前所在集群

CLUSTER ADDSLOTS <slot> [slot ...]将一个或多个槽给节点负责

当客户端向节点发送与数据库键有关的命令时,节点会计算键属于哪个槽,检查这个槽是否指派给自己,否则返回MOVED错误,指引客户端至正确节点,并重复步骤。

CLUSTER KEYSLOT <key> 查看给定键属于哪个槽

重新分片操作可以在线进行,并可继续处理命令请求

主从复制
#

作用:

  • 数据冗余:实现了数据的热备份,是持久化之外的一种数据冗余方式。
  • 数据恢复:当主节点出现问题,由从节点提供服务,实现快速的故障恢复。(服务的冗余)
  • 负载均衡:主从复制的基础上,配合读写分离,有主节点提供写服务,从节点提供读服务。尤其写少读多的场景
  • 高可用:是哨兵和集群能够实施的基础

流程:

  1. 设置主节点的地址和端口
  2. 建立套接字连接
  3. 发送PING命令
  4. 权限验证
  5. 同步
  6. 命令传播

同步
#

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psync命令(Redis2.8以前是sync命令),开始同步

全量复制

用于初次复制或其他无法进行部分复制的情况,将主节点中的所有数据都发送给从节点,是一个非常重型的操作。

  1. 从节点或主节点判断无法进行部分复制
  2. 主节点 fork 子进程执行 BGSave,在后台生成 RDB 文件,并使用一个缓冲区(复制缓冲区)记录从现在开始执行的写命令
  3. 主节点将 RDB 文件发送给从节点。从节点清除自己的旧数据,载入接收的 RDB 文件,将数据库状态更新至对应状态
  4. 主节点将复制缓冲区中的所有写命令发送给从节点,从节点执行写命令,更新状态
  5. 如果从节点开启了 AOF,会触发 bgRewriteAof,保证 AOF 文件更新至主节点的最新状态

重型操作,消耗 CPU、内存、硬盘 IO,消耗主从节点的带宽;从节点载入新 RDB 文件的过程是阻塞的,无法响应客户端命令

部分复制

用于网络中断等情况后的复制,只将中断期间主节点执行的写命令发送给从节点

  • 复制偏移量:主从节点分别维护一个复制偏移量 offset:主节点每次向从节点同步了 n 字节数据后,将修改自己的复制偏移量 offset+N;从节点同步后也会修改。如果二者 offset 不同,则根据两个 offset 找到从节点缺少的数据

  • 复制积压缓冲区:主节点内部维护一个固定长度的、先进先出(FIFO)队列 作为复制积压缓冲区,命令传播时,不仅会将写命令同步到从节点,还会将写命令写入复制积压缓冲区。

    • 由于复制积压缓冲区定长且是先进先出,所以它保存的是主节点最近执行的写命令;时间较早的写命令会被挤出缓冲区。因此,当主从节点offset的差距过大超过缓冲区长度时,将无法执行部分复制,只能执行全量复制。
    • 从节点将 offset 发送给主节点后,主节点根据 offset 和缓冲区大小决定能否执行部分复制:
  • 服务器运行ID (runid):每个 Redis 节点,都有其运行 ID,运行 ID 由节点在启动时自动生成,主节点会将自己的运行 ID 发送给从节点,从节点会将主节点的运行 ID 存起来。 从节点 Redis 断开重连的时候,就是根据运行 ID 来判断同步的进度:

    • 如果从节点保存的 runid 与主节点现在的 runid 相同,说明主从节点之前同步过,主节点会继续尝试使用部分复制
    • 不同,说明从节点在断线前同步的 Redis 节点并不是当前的主节点,只能进行全量复制。

命令传播
#

主节点将自己执行的写命令发送给从节点,从节点接收命令并执行,从而保证主从节点数据的一致性。

repl-disable-tcp-nodelay

  • yes:合并小的 tcp 包从而节省带宽,但是增加同步延迟
  • no:master 会立即发送同步数据

一般系统对数据不一致容忍度较高,且主从节点网络状态不好时采用 yes

心跳检测机制会定时向主服务发送消息,保证主从服务器一直处于连接状态

哨兵
#

作用

  • 监控(Monitoring):持续监控 Redis 主节点、从节点是否处于预期的工作状态。
  • 通知(Notification):哨兵可以把 Redis 实例的运行故障信息通过 API 通知监控系统或者其他应用程序。
  • 自动故障恢复(Automatic failover):当主节点运行故障时,哨兵会启动自动故障恢复流程:某个从节点会升级为主节点,其他从节点会使用新的主节点进行主从复制,通知客户端使用新的主节点进行。
  • 配置中心(Configuration provider):哨兵可以作为客户端服务发现的授权源,客户端连接到哨兵请求给定服务的 Redis 主节点地址。如果发生故障转移,哨兵会通知新的地址。这里要注意:哨兵并不是 Redis 代理,只是为客户端提供了 Redis 主从节点的地址信息。

哨兵模式是天然的分布式系统,主节点的系统故障是在多个实例共同认可的情况下完成的;即使不是所有的哨兵实例都正常运行哨兵集群也能正常工作

节点发现
#

哨兵节点每隔 10s(故障转移时每隔 1s)向主从节点发送 INFO 命令,以此获取主从节点的信息。第一次哨兵仅知道 主节点 信息,通过对主节点执行 INFO 可以获取其从节点列表

  • INFO 命令目标是从节点:哨兵从返回信息中获取从节点所属最新主节点 ip 和 port,如果与历史记录不一致,则执行更新;获取从节点的优先级、复制偏移量以及与主节点的链接状态并更新
  • INFO 命令目标是主节点:获取从机列表,新增则将其加入监控列表
  • 记录节点的 runID
  • 节点的角色发生变化,哨兵会记录节点新的角色以及上报时间。

哨兵们通过发布订阅机制,通过一个约定好的通道(channel)发布、订阅 hello 信息进行通信

故障检测
#

通过 PING 命令实现对主从节点的故障检测。

主观宕机

一个哨兵实例通过检测发现某个主节点发生故障的一种状态

客观宕机

哨兵检测到某个主节点发生故障,通过命令 SENTINEL is-master-down-by-addr 与其他哨兵协商,在指定时间内收到指定数量的其他哨兵的确认反馈时的一种状态

故障迁移
#

过滤网络状态不好的节点,依次考察 优先级、复制进度、id 号

  • 优先级:slave-priority 配置项,可以给从节点设置优先级。每一台从节点的服务器配置不一定是相同的,我们可以根据服务器性能配置来设置从节点的优先级。
  • 复制进度,选取复制进度靠前的
  • id 号,ID 号小的节点胜出

Sentinel Leader选举
#

选取 哨兵 leader 节点进行主从故障转移

raft

集群
#

redis cluster 是一种服务器 sharding 技术,3.0 开始提供

对于哨兵模式,已经实现高可用,读写分离,但是每台 redis 服务器都存储相同的数据,浪费内存

引入哈希槽(hash slot),通过 CRC16 校验后对哈希槽个数取模来决定放置在哪个槽

与哨兵模式区别

  • 哨兵模式监控权交给了哨兵系统,集群模式中是工作节点自己做监控
  • 哨兵模式发起选举是选举一个 leader 哨兵节点来处理故障转移,集群模式是在从节点中选举一个新的主节点,来处理故障的转移

缓存穿透、击穿、雪崩
#

缓存穿透
#

缓存和数据库中都没有的数据,用户不断发起请求,导致这个不存在的数据每次请求都要到存储层查询,失去了缓存的意义

解决方案:

  • 接口层增加校验,如用户鉴权校验、ID 做基础校验、id <= 0 的直接拦截
  • 用缓存取不到的数据,在数据库中也没有渠道,这是可以将 key-value 写为 key-null,缓存有效时间可以设置短一些,防止攻击用户反复用同一 id 暴力攻击
  • 布隆过滤器,使用布隆过滤器存储所有可能访问的 key,不存在的 key 直接被过滤,存在的 key 则再进一步查询缓存和数据库

缓存击穿
#

缓存中没有单数据库中有的数据(一般指缓存时间到期),由于并发用户较多,同时读缓存没有读到数据,又到数据库去取数据,引起数据库压力瞬间增大

解决方案:

  • 设施热点数据永远不过期
  • 接口限流与熔断,降级。重要的接口做好限流策略,防止用户恶意刷接口,同时要降级准备,当接口中某些服务不可用的时候,进行熔断,失败快速返回机制
  • 加互斥锁。

缓存雪崩
#

大量热点 key 设置了相同的过期时间,导致在缓存的同一时刻全部失效,造成瞬时数据库的请求量大,压力骤增,引起雪崩,甚至导致数据库被打挂

解决方案

  • 过期时间打散。给缓存的过期时间加上一个随机值时间,使得每个 key 的过期时间分不开来,不集中在同一时刻失效
  • 热点数据不过期
  • 加互斥锁。按 key 维度加锁,对同一个 key,只允许一个线程去计算,其他线程原地阻塞等待第一个线程的计算结果,然后直接走缓存。

接口限流、服务降级、熔断
#

接口限流
#

限流原因:

  • 用户增长过快
  • 热点事件(微博热搜)
  • 爬虫
  • 恶意刷单
  • 对内的 RPC 服务来说,一个接口可能被多个服务调用,一个服务突发流量把接口挂掉,导致其他服务也停止

单机限流算法

  • 计数器算法
  • 令牌桶
  • 漏桶

计数器
#

限制一秒钟能通过的请求数,每来一个请求将计数加一,达到阈值则后续请求全部拒绝

弊端:突刺现象,可能前 10ms 通过阈值的请求,后面 990ms 只能把所有请求拒绝

漏桶
#

**原理:**算法内部有一个容器,类似漏斗,当请求进来时,相当于水倒入漏斗,然后从下端小口慢慢匀速的流出。不管上面流量多大,下面流出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。如果容器满了,那么新进来的请求就丢弃。

**实现:**准备一个队列保存请求,通过一个线程池定期从队列中获取请求并执行,可以一次性获取多个并发执行

弊端:无法应对短时间突发流量。

令牌桶
#

**原理:**存在一个桶,用来存放固定数量的令牌。算法中存在一种机制,以一定的速率往桶中放令牌,如果桶中令牌数达到上限,就丢弃令牌。每次请求调用需要先获取令牌,只有拿到令牌,才有机会继续执行,否则选择选择等待可用的令牌、或者直接拒绝。

漏桶算法 能够强行限制数据的传输速率,而“令牌桶算法”在能够限制数据的平均传输速率外,还允许某种程度的突发传输。在“令牌桶算法”中,只要令牌桶中存在令牌,那么就允许突发地传输数据直到达到用户配置的门限,所以它适合于具有突发特性的流量。

服务降级
#

系统将某些服务或者接口的功能降低

  • 双十一,订单暂不允许修改收货地址
  • 论坛只能看帖子不能发帖子
  • App 日志上传接口,停掉一段时间,不能上传日志

熔断
#

目的是应对依赖的外部系统故障的情况

  • A 服务的 X 功能依赖 B 服务的某个接口,当 B 服务的接口相应很慢时,A 服务的 X 功能相应被拖慢,导致 A 服务的线程被卡在 X 功能处理上
  • 加入熔断机制,A 服务不再请求 B 服务的这个接口,A 服务内部只要发现是请求 B 服务的这个接口就立即返回错误,避免 A 服务整个被拖慢

实现

  • 统一的 API 调用层,由 API 调用层来进行采样或统计,如果接口调用散落在代码各处则无法进行统一处理
  • 阈值设计,如1 分钟内 30% 请求响应时间超过 1s 接熔断

Related

linux 文件系统
·12 mins
Cgroup
·5 mins
Cgroup Cgroup
Cgroup v1 和 v2 的区别
·1 min
Cgroup Cgroup
LevelDB
·13 mins
一些 c++ 规范
·2 mins
Cpp Cpp
分布性一致算法
·10 mins